查看原文
其他

行者 | 曾莉莉:团队,才是决定你能否抵达终点的关键!

王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2020-10-15


脚下踩着粗砂、砾石,一步一步向前行进。眼前的景象枯燥极了,荒漠和盐碱地一望无际。


要是没有身旁的队友和肩上时而嗡嗡作响的对讲机,在大风和沙尘里走一整天,会让人觉得时间尤其漫长。



已经是戈壁徒步的第三天,曾莉莉感到有点晕眩,她看到远处的沙丘在漂移。天气太热,她怀疑自己是不是中暑了。队友告诉她,那是流沙,她才放心,原来不是身体出现问题。


这几天在戈壁,她都在努力讲中文,刚开始有点不太适应,不过很快就可以和大家说说笑笑了。


曾莉莉是新加坡人,从小受英语和马来语教育,生活和工作都习惯讲英语。现在她每周都会上一次中文课,已经坚持三年了。


“我跟他们学会一句话,叫‘什么山跑死马’,哈哈哈哈。”曾莉莉大笑,这几天跟队友们交流,她觉得自己的中文水平提高得飞快。


“望山跑死马!”旁边的人给她补全了这句话。


“对!就是这个意思,明明看着山好像很近,但马会跑得累死也跑不到,就是这样的感觉。”曾莉莉说。


在戈壁没有什么参照物,最明显的目标就是矗立在沿途的白色风车机组。那些风车看起来近在眼前,但真要靠两条腿来走,得走上四五公里。


抵达一座风车,稍作喘息,再继续走向下一座风车。


就这样,一个风车,又一个风车,走向营地。


▲曾莉莉(前排第一位)与新国大戈友们一起在戈壁行走


五月的戈壁,白天地表温度最高能接近40°C,风燥,路长。


这是曾莉莉第一次来到戈壁,跟随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学生和校友们一起参加第13届戈壁挑战赛(简称“戈13”)


连续四天,他们要完成114公里的赛程,沿途穿越砾石、沙漠、雅丹、盐碱地以及灌木丛等地貌。


每天三十公里,平均要走四五万步。既然是比赛,就要保持竞技精神,要耐得住浑身尘土和风餐露宿,再加上昼夜温差大,这对人的体力、耐力和意志力都提出非常大的考验。


A队的队员为了拼成绩,索性跑全程。这样高强度的户外运动持续多日,出现中暑症状,或者肌肉拉伤,都不意外。但更常见的是,几乎每个人的脚上都会磨出大大小小的水泡。要完赛,就得忍住疼痛,继续坚持。


所以,戈壁上很流行一句话——“走过茫茫戈壁,都是姐妹兄弟”。凡走过戈壁的人,都对这样的情谊深有体会。


今年的戈壁挑战赛,主办方第一次把参赛队员的年龄上限调至65岁,即便如此,在同时参赛的数十家亚洲高校商学院里,也找不出几位年愈花甲的队员。


而新国大戈13队伍中的曾莉莉,应该是今年赛场上最年长的戈友了,队友们亲切地称她“Lily校长”。

 

▲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CEO曾莉莉参加第13届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


的确,身为国大企业机构CEO的曾莉莉,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名副其实的校领导。此行,她与国大校长陈永财国大商学院院长杨贤,一起亲赴戈壁,身体力行加入到新国大戈13队伍中。


出发前,队友们对Lily校长还是有点担心,她看起来很瘦小,又是队里最年长的,还是第一次走戈壁,大家都不知道她能不能撑住。但鸣枪以后,曾莉莉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


新国大中文EMBA课程组园园老师此行担任戈13领队。一路上,她陪着Lily校长走完全程。这对年龄差最大的组合始终走在B队的中间位置。


第一天走下来,园园给后方的同事发消息报平安,“一切顺利,就是没想到Lily校长简直健步如飞,走得竟然比我快,我得紧跟着她。”


远在南洋的同事们都觉得好笑,怎么85后年轻人反而追不上50后的步伐。


▲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CEO曾莉莉(左)与新国大EMBA戈13领队李园(右)在戈壁挑战赛


其实,曾莉莉跟很多队友还是第一次见。这一百多公里的路程,她脚下要保持步伐轻快稳定,嘴里跟不同的队友们聊天,而脑袋里还要用心记这个人叫什么名字,那个队友从哪里来,他们都是做什么的。


她想认识大家,出发前就把每个人的照片和资料都要过来,做了不少“预习”。但戈壁风沙大,为了做好防护,人人都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,这给Lily校长的“队友连连看”测试,增加了不少难度。


同在B队的张泽宇(新国大中文EMBA校友)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戈壁了,他知道完成这样的比赛有多不易。衣、食、住、行这些在平日里不成问题的问题,放在戈壁,如果心理准备不够,或者适应能力不强,都可能成为问题。但在他眼里,Lily校长总是笑盈盈地克服一切困难。


戈壁越野的艰苦,是很多人不曾体会过的。夜晚气温下降至五六度,餐盘里刚刚盛好的饭菜,如果不抓紧吃,很快就凉了,因为都是露天环境。


“清晨起来,穿着羽绒服,还觉得冷,手冻得都不敢拿出来,太阳出来以后,又开始暴晒,热到不得不脱掉厚衣服,背在身上继续赶路。”张泽宇说,“我们第一天,六七级大风卷着黄沙,遮天蔽日,人的眼睛、鼻子和耳朵里都是沙土。这种极端的天气条件,要完成每天30公里的越野,很多年轻人都吃不消,但Lily校长不但陪伴大家一起走全程,还完全不需要特殊照顾,让我们特别敬佩。”


曾莉莉自己倒是不觉得上了年纪的人,就不可以来试试走戈壁。她认为,只要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,年龄其实算不上什么问题。而且,保持锻炼和参加运动这些平日的积累,不应该被低估。


 “运动有助于减压,能让大脑释放出内啡肽。所以,我每天都坚持锻炼,早晨五点半到六点起床,周末也一样。” 曾莉莉说,“但是到了这个岁数,我不会慢跑或者长跑,为了减低膝盖损伤,让它们能用得长久一点。”


说起这些,生物医学博士出身的曾莉莉比很多人更专业,她曾在很多国际期刊上发表过20多篇论文,她还持有两项美国专利,一项是HIV1/HIV2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,另一项是登革病毒抗原肽及检测方法。


曾莉莉从六年前开始登山,马来西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(海拔4095米)是她征服的第一座山,那一次,她足足训练了六个月,沿新加坡的武吉知马山上下来回,每次训练要两三个小时。


后来,她渐渐发现自己迷上了这项户外运动,而且特别享受登山过程中,在不同的高度看不一样的风景。


即便工作和生活再繁忙,曾莉莉也要拿出时间来挑战世界各地的高峰。无论是沿尼泊尔EBC徒步路线攀登珠峰(海拔约5000多米),还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(海拔5895米) ,都已经被她踩在脚下。


这些其实都是经验,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做得到,什么事情做不到。当然,也不是所有自己以为能做到的事情,最后都能成功,但要敢于试错。




在戈壁,曾莉莉对一切未知的“考验”都能做到从容应对。“只有最后一天,稍稍辛苦一点,因为脚上也起了水泡,但处理一下就没事了。”她说,看到大家都那么有决心,我也可以。


对于磨出水泡的疼,曾莉莉有点轻描淡写。


但经历过的人知道,那是钻心的刺痛,尤其是水泡一旦破掉,脚上会有整块皮脱落。在这种情况下加大磨损,伤口会更疼更严重。


水泡最严重的,夜里痛到不打麻药,都无法入睡。第二天醒来,穿好鞋袜,还要坚持上路。


郭延贵(新国大中文EMBA25班学员)在A队不仅承担旗手的重任,而且连续三天都是第一个冲线的队员。比赛全程下来,他的脚上“收获”了多个水泡和血泡,并且失去一片脚趾甲。再后来,就连两片小趾甲,也都保不住了。


B队里面比较柔弱的女队员唐正明(新国大中文EMBA25班学员)最开始不太确定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,走戈壁应该是她经历过的最艰苦的户外挑战了。赛程后两天,脚上的水泡让她疼得要掉眼泪,但忍着,继续走。


 “每次看到正明眼睛里含着泪,我问她要不要紧?她都说没事情,还是坚持走下来。”曾莉莉说。


走戈壁的这些小事,让曾莉莉很受触动,这一路她没听到一个队友叫苦叫累,都在相伴相助,关爱彼此。

 

▲曾莉莉(左)与新国大EMBA学员唐正明(右)在戈13比赛途中


曾莉莉不知道,其实她的乐观、坚韧和自律,也在感染着队里的每一个人。“Lily校长就像队里的一面旗帜立在那里,只要她能继续走,比她年轻的队友就更有信心可以坚持下去。”园园领队说。


A队队长王亮(新国大中文EMBA25班学员)对Lily校长强大的自律性印象深刻极了,“她跟所有队友们一样,每天清晨4点多准时起来,收拾帐篷,整理行装,做拉伸。晚上,再健步回到营地,跟大家一起搭帐篷,每件事她都是亲力亲为。”


王亮说,有Lily校长这样做表率,我们每个人都拼尽全力。最终,这支以EMBA25班为首的戈壁队伍,完赛总计用时13小时13分17秒。

 


能取得好成绩当然更理想,不过曾莉莉认为,每个人可以平安抵达终点,整个过程中,团队互相帮助,彼此信任和团结,更为珍贵。


这次戈壁之行,就是一次领导力和企业管理的实践。最终的结果,不是看谁先到达终点,而是要看整个团队。


她说,这就像一个做企业,只有CEO一个人想抵达终点,他自己是完成不了的。要公司所有人一起努力,目标一致,才能实现。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,都需要身后的团队来支持,来帮你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。


成功并不取决于谁先做到,而是要全部人一起做到。


担任国大企业机构CEO十二年,曾莉莉对很多体验和经历都有更深的思考。她认为,要懂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,享受当下的状态,“如果一天到晚,都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生命就没有意义。”


做事情重要的是,要分得清哪些事情是“必须做”,哪些是“不得不做”,哪些是“应该做”,以及哪些事情是自己“喜欢做”的。


“就像我喜欢徒步,哪怕是我自己一个人走,我也会去做。我享受徒步的过程,它能让人的头脑清空,暂时不用想太多事情。”曾莉莉说,“所以在戈壁,我把自己转换成off-grid(离线)模式,只关注比赛,等回到新加坡再全心投入工作。”


在往返戈壁的飞机上,五六个小时,曾莉莉一直忙着回复各种电邮。她都是提前把电邮下载到随身的笔记本电脑里,上了飞机就开始工作,等到下飞机有了网络,再把电邮发送出去。


她说,这是她多年的习惯,也是自己的性格,“有事情要处理,那就要做,不管是在哪里,一定要完成。”


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,她知道自己的责任。她现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帮助很多创业公司,来营造一个更好的起步环境。


新加坡著名的创业孵化器BLOCK71,正是曾莉莉所在的国大企业机构创立起来的。她希望,BLOCK71能在扶植创业团队和支持创新方面,发挥更大的影响力。


她说,新加坡市场太小了,要创业,就要走出去。要知道未来向哪些更广阔的市场扩展,像中国、印度、东南亚其他国家,都有可能成就一家创业企业。但每一个市场都有它的独特文化,所以要深入探寻不同的市场,就要寻找到值得信任合作伙伴。


最近几年,国大企业机构先后在美国、中国和印尼设立BLOCK71。借助大学强大的资源和校友网络,曾莉莉希望把这个创业孵化器延伸到更多的地方,让更多的创业团队能够受益。


新加坡国立大学已经为亚洲和世界各国培养了数万名校友,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事业上取得很大成就。她希望,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EMBA校友,能够成为BLOCK71的创业导师,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。


就像走戈壁一样,延续新国大的团队精神,彼此互相帮助,一起走向终点。

 

▲曾莉莉(左2)与新国大戈13团队在戈壁挑战赛途中



以下访谈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与国大企业机构CEO曾莉莉的独家对话


白衬衫,铅笔裙,长发披肩,踩着一双高跟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Lily校长,看起来清爽干练,神采奕奕,跟她在戈壁行走那几天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形象,完全不一样。当然,这才是她日常的样子。


刚落座,Lily校长忍不住咳嗽了几声,她有点感冒。这是她刚从戈壁回到新加坡的第三天,114公里的徒步都能轻松应对,回到热带反而有点“水土不服”。不过,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跟我们分享她的感受。


Q.您怎么会想到去参加戈壁挑战赛呢?

曾莉莉:过去两年,学校的好几位走过戈壁的同事都提起过,他们都建议我应该跟EMBA学员们一起体验一下,因为我个人喜欢徒步和登山,他们觉得我去感受一下戈壁,会非常不一样。


Q.做这个决定困难么?有没有犹豫,或者觉得是挑战?

曾莉莉:做决定还是很容易的,没有什么顾虑,也不觉得会很难。(笑)

走戈壁之前,我也没做太多的训练,因为比较忙,就跟大家徒步过一次。两个多月前,在勿洛蓄水池和中文EMBA25班的同学们一起训练。当时,王亮队长邀请我参赛,我就很高兴地答应了。


Q:登山和戈壁徒步比较起来,哪个更辛苦?

曾莉莉:感受不一样,登山在不同的高度,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,不会觉得太累;戈壁很干燥,又酷热,还有很多沙尘,每天行走几个钟头,看到的景色都差不多,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队友在身边,一路说说笑笑,互相鼓励,会觉得有点闷,这会很考验人。


Q.在戈壁有什么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?

曾莉莉:来之前,我没想到我们的戈13团队这么有凝聚力,也没想到大家之间可以这么亲近。我以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目标,但结果来看,所有人都是目标一致的。在比赛中,大家彼此都互相关照,一起走到终点。


Q.国大企业机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机构?

曾莉莉:国大企业机构15年前就设立了海外学院(NUS Overseas College),海外学院每年招收300多名学生,这些学生参与的企业实践多数是在创业公司,而不是国际知名大企业。


因为参与到创业公司团队,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比如没钱,面对的竞争更激烈,这样他们更能具有创业家和企业领导者思维。


所以,过去几年来,我们意识到应该搭建一个生态系统,这就是我正在做的工作。我们在创造一个这样环境,学生来到这里都是要“受苦”的。


很多学生其实很容易获得Google、新电信、Grab这些大公司的工作机会,赚很多钱。但这里,他们没那么多钱,而且有些人未必会创业成功,但他们仍敢于尝试。


Q.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?

曾莉莉: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对大学来说很重要。一个卓越的大学不能只专注科研和教学,或者仅仅为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培养一小部分顶尖人才,也要考虑到那些喜欢创业的学生,即便他们现在还不是主流群体。


在新加坡,很多家长都普遍希望培养孩子成为医生、律师,所以相对来说,创业的年轻人算是非主流。但是,新加坡需要自己的知名企业,我们不能永远依赖外来的跨国公司,所以我们需要扶植这些创业团队,为他们提供成长环境,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在创业过程中迷失。


Q. 这个生态系统现在做的怎么样?

曾莉莉:现在这个平台叫“BLOCK 71” (伯乐克71),它其实是我们最早在新加坡建立的孵化器的地址,因为做出了名气,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孵化器,也都叫BLOCK71,包括旧金山、苏州、雅加达。


对创业公司来说,BLOCK 71既有他们所熟悉的环境,也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让他们了解当地,帮助他们在各国落地。


Q.BLOCK71主要是帮助新加坡对创业公司走向世界么?

曾莉莉:不是的,我们在各地的孵化器都是双向的,既有新加坡的创业团队,也有中国的、印尼的、美国的。我们要把新加坡的创业企业带到各地,也要把世界各地的创业团队引入东南亚,引入新加坡。


当然,我们对入驻BLOCK71的创业公司,有一定的筛选标准。其实对于创业公司来讲,他们既然已经决定创业,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,这条路会很漫长,很辛苦。


Q.在BLOCK71里面的创业团队,学商科的学生多么?

曾莉莉:读商科毕业生,其实并不多,一来是他们很容易在大公司找到高薪工作,二来有些商科学生实在不知道能在创业公司做些什么。这里反而是一些学理工科、计算机的学生比较多,因为对创业公司来说,最重要的是产品,得先有产品,做大,后面才能用上管理技能。


Q. BLOCK71为什么在中国会选择苏州?

曾莉莉:在中国,BLOCK71在苏州落地,是因为苏州与新加坡之间多年来建立了很好的合作,所以我们从苏州开始做,比较容易。


接下来,我们也会考虑在中国其他城市继续设立BLOCK71。不过,我们更倾向于考虑设立在二线城市,因为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已经不缺优质的人才和技术了,而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更迫切。所以,我们在思考,下一步应该落在哪里。


但是在东南亚其他国家,BLOCK71就会考虑选择一线城市落地,因为相对来说,东南亚的城市欠发达。今年在印尼可能会再设立新的BLOCK71,这个市场潜力很大。未来,我们也会去泰国。


Q.您如何看待新加坡本土创业公司?

曾莉莉:对新加坡的创业公司来说,他们最大的劣势就是,本土市场实在是太小了。另外,新加坡人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,觉得世界上哪里都不够好,所以容易产生岛国思维,相对保守狭隘。


那么,反过来,在新加坡成长起来的创业公司,也有自己的优势,就是多元文化。这其实不仅是BLOCK71优势,也是新加坡社会的优势,他们因为背景不同,所以角度不同,所以每一人都很容易被看见。


而且,新加坡从政府层面,对创业公司的支持力度也很大。我们获得了很多来自政府的资金,来帮助这些创业公司成长。


Q.比起其他海外国家的创业公司,新加坡创业公司有什么不太一样的地方?

曾莉莉:规模。新加坡创业公司在企业规模扩展方面,可能速度相对较慢。在印尼,很多创业公司不到半年,就能有四五十人的规模;而在新加坡,同样的时间,也不过十个人左右,只有极少数的公司,能迅速扩大规模。


总体来说,新加坡本土创业团队都做的不错,但他们需要考虑企业成长的一二三阶段。现在整个印尼市场,都是创业公司的第一阶段;中国的创业公司,一般在第一阶段就迅速扩张。


所以针对不同的市场,很多要学的东西。这也是我们海外学院希望帮助更多学生扩大国际视野,了解各地市场不一样的环境。


Q.国大企业机构对所有的创业团队都提供同等的资源么?有没有重点培养几个明星团队?

曾莉莉:我们就像是提供一块土壤,让所有进来的花花草草都能享受阳光的照耀,雨水的浇灌,以及肥料的滋养。可能不是所有的花草都能最终活下来,但我们的任务就是看护它们,让它们成长。


等外界有眼光的投资人进来,看到自己喜欢的花,这个人说喜欢这一枝,那个人说想要那一朵,那么好,让他们把自己看上的花草带走,让它们长得鲜艳,更茁壮。有些(创业公司)出去可能会夭折,没关系,土壤就在这里,你还可以回来。


Q.您觉得对于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来说,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?

曾莉莉:找到最适合你的团队,没有优秀的团队,你无法实现理想。

 




文:王彤

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课程组及新国大EMBA25班对本文亦有贡献

图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戈13团队


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